背景:教学改革的课程诉求(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2 课程资源方面:

《计划》和《方案》都强调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方案》还强调课程资源的共享,要求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3 课程组织实施方面:

《计划》对教师的地位、教学行为和素养、学生的地位和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方案》根据普通高中新的课程体系,强调应建立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保障;强调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8)教学评价方面

《计划》在“课程评价”部分阐明了评价的作用、指导思想,对如何进行考试评价(包括平时考试和高中毕业会考或其他形式的毕业考试)、如何管理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一些要求。

《方案》要求改革评价制度,要求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督导机制、国家应建立完善的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新的评价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1)课程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2)课程目标从过于关注学生的智能发展转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课程内容选择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转向突破学科中心。

(4)课程实施从过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课程实施的完整过程。

(5)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6)课程评价从注重结果转向重视过程与发展。

(二)从与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比较中看高中新课程的特点

1、相同点

(1)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及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

(2)都强调突破学科本位,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的整合。

(3)课程设置都具有均衡性,各门课程的比例适当。

(4)课程设置都具有选择性。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各门课程的课时比例也具有弹性;高中阶段教学模块的设置,体现了较强的选择性。

(5)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6)都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加强了职业技能课程(农村中学要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城市中学要开展职业技能教育,高中阶段将“技术”领域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并首次引入了“通用技术”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不同点

(1)从课程结构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2)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的设置顺序有明确的规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顺序未作明确规定。

(3)国家课程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是必修课,高中阶段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

(4)义务教育阶段以周课时数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高中阶段以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5)义务教育阶段以学年为单位编排课程,高中阶段以学段为单位编排课程。

(6)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基础性、发展性、选择性,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从模块的价值看高中新课程的特点

模块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所谓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引入,不仅是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它本身也有重要的价值,国家项目组郭华老师等人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有关观点辑录如下:

1、模块的形式价值

模块最直观可见的价值,是它所引发的教学组织模式的变化。第一,将各科目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必修和选修模块。第二,将原来一个学期分为两个学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教学,1周复习考试。通常每个模块为36学时(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每个模块为18学时),按每周4学时(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为2学时)安排,一个模块便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教学组织模式的上述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模块的设置使学校有可能开设多样化的课程。

(2)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各种资源,为学校有特色地发展创造条件。

(3)学生可以相对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课程修习计划,从而可以形成有个性的个人课程修习计划。

(4)有可能解决在周课时一定的情况下,因并行科目较多而带来的每一学科周学时少而分散的问题,有可能减少每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并行学习科目,而相对增加每一学科的周学时数,使学习相对集中而有效。

因此,以模块为基本单位组织课程,较之以科目为单位组织课程,在形式上更灵活,也更有优势。

2、模块的内容价值

模块的价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便利,由于其蕴含着深刻的课程改革理念,在内容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1)某一特定模块属于某一科目,并与本科目的其他模块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就保证了学科的适当完整,但模块不是纵向深入的序列式教材中的内容,它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它可能带来如下变化:

1 能够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多种可能的关联,从而使统一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及多样化。

2 学生可通过制订个人课程修习计划,使不同科目的模块相互关联,从而在分科课程体系的背景下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在统一的课程计划中实现课程的个性化。

(2)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课程内容组织线性的梯状序列,而使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联结。从理论上,这种方式使人们可能重新认识原有科目组织模式先后顺序的“天然合法性”,开拓合理而又多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

(3)模块围绕一定的主题并通过整合学生的经验及相关内容而形成。这样,便带来以下变化:

1 为教师与学生的经验介入到课程提供了合理性和开放空间。

2 为师生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提供了前提。

3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

4 使学校的学术生活与日常生活可以相互滋养、相互提升。

5 为相应的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及时进入高中课程提供了整合的空间,为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奠定了制度化的基础。

模块的上述特点,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无疑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间的合作方式、学校自主开发和管理课程,从而形成一个自治的文化机构提供新的契机,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学校的管理文化提出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