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新课程的主体期待(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观念的转变

为了做好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工作,必须以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作为关键衡量指标,以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作为保障。www.Pinwenba.com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十分重视新课程背景下新的教学观念的研究,特别重视研究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需要根本转变的教育基本观念,同时提出人的发展也要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相关研究工作主要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罗才忠和陈夫义两位老师完成。

1、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需要根本转变的教育基本观念

(1)价值观:将“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变为“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

(2)人才观:将“培养少数‘高、精、尖’人才为宗旨”转变为“以培养‘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化’人才为宗旨,树立‘人人都有作为,人人都能成才’的人才观”。

(3)教师观:将“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学生命运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师是探究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合作的伙伴”。

(4)课程观:将“课程是固定的、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转变为“课程是灵活的、开放的、可变化的生态系统”。

(5)教学观:将“教学是课程的传递,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教学是课程的发展和创新,是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6)学习观:将“学习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阶段目的性”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终身受益性”。

(7)质量观:将“以学业成绩、考试分数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转变为“以促进学生生存与发展为本,将知识化为能力,将能力化为财富的教学质量标准”。

(8)评价观:将“评价是评判,是监督,是检查,是选拔与淘汰”转变为“评价是了解,是促进,是提高,是完善”。

2、发展观的转变是教育观念转变的关键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的发展也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展观的转变是教育观念转变的关键。要通过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实现以下发展观的转变:

(1)从“生物学的、单向度的人的发展观”向“整体的、和谐的人的发展观”的转变。

(2)从“面向少数的精英教育观”向“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观”的转变。

(3)从“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的阶段发展观”向“教育是一种生存方式的终身发展观”的转变。

(4)从“机械论、机体论的发展动力观”向“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发展动力观”的转变。

这些转变是新课程、新教育要实现的最深刻的转变。总之,培养新人的新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的、个性发展和谐的、持续而有个性创造的。

3、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新课程的教学实施

(1)用全体发展观指导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为此,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智力类型、个性差异和特殊需求,因材施教,让所有人都受到高质量的个性化的教育;二要善于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些关注,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用全面发展观指导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为此,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还要关注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始终坚持培养完整人格(均衡、和谐的人)的教育取向。即使认知领域,不仅关注知识的技能、原理层面,还要关注知识的价值、情感层面。二要在评价方面把我们的胸怀放宽广些,不仅实施客观性评价,而且要容许较多的主观性评价;不仅实施终结性评价,而且要实施形成性评价……要各种取向的评价综合使用。

(3)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为此,就要把态度放在学生发展的首位,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开放的情绪、情感态度,形成一种积极、友好、真诚的与他人合作、交往的态度,要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动力,激励其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欲望,激活其内在发展动力,充分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并将这些纳入评价的范围。

(4)用相互作用发展动力观指导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为此,就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对核心知识的透彻把握和迁移的能力、基本研究方法的灵活掌握等)的同时,不断地运用知识应付新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个性品质。此外,还要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提供宽松、支持的环境,热情扶植不同智能方面的人,容忍“怪异”人物。

二、新课程对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对教学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也是本项目组在初期关注的一个重点,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陈夫义、龙官吾、黄浪波、张亚平老师和海南师范大学王向红老师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有关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有关研究结果如下。

(一)新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

1、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要促进全体学生的最佳发展。

(2)要着眼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

(3)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2、要整体把握教学活动的结构

(1)要用课程的目标结构决定教学的活动结构。

(2)要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要素。

(3)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材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3、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要努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2)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

4、要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类型设计和组织教学

(1)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超越学科中心与知识本位取向。

(2)要研究课程标准,凸显本学科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特点。

(3)要按照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组织教学。

5、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

(1)要研究学生的阶段特征和学习准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2)要考虑学习活动中动力因素、智慧因素与策略因素的统一,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3)要注意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动力变化同教学事件的配合。

6、要辩证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教学关系

(1)要处理好教学与资源的关系,有效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2)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3)要处理好各种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关系,做到综合渗透、优势互补、整体优化和灵活变通。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