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品种的绚丽多彩(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御黄王母饭 此饭是唐皇室贵族席上的主食之一,这种饭出自韦巨源《烧尾宴食单》中,王母即古代神话人物西王母,古时民间将其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御黄王母饭是周代八珍“淳熬”的发展,唐人郑望《膳夫录》说此饭“遍镂卵脂盖饭面,装杂味”。也就是说饭面上盖满雕镂过的蛋和油脂,饭里面杂揉各种美味,是什锦盖浇饭之先河。

青精饭 这是一种富有营养又兼食疗的饭,其做法是将南烛树叶捣碎,取汁浸米蒸熟,其色青,故名青精饭或乌饭。传说久食此饭,身体轻健,童颜复生,延年益寿,这符合唐皇室与贵族们的心理需求。杜甫曾写诗说: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

清风饭 陶谷《清异录》载,此饭为唐代皇室消暑佳品,它是用水晶饭、龙睛粉、龙脑末及牛酪浆调制而成,再装入金提缸,放到冰池冷贮后食用。据陶谷说,唐敬宗宝历年间,大暑日制作此饭,曾形成了宫内的制度。

长生粥 顾名思义,是用有延年益寿的食物制成的粥品,主要原料是黑米、桂圆、莲籽、大枣等。唐代长安把黑米名为紫米,由于此米色泽黑紫,质地较硬,营养价值很高,兼有滋阴、益肾、补胃、暖肝、明目、活血等多种食疗功能,所以,此米为皇室贡品,专供宫廷享用,平民百姓是很难享到这一口福的。

唐代皇室中的面食品种也比前代丰富,如面条的品种京增加了许多。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均歌咏过“汤饼”、“冷陶”。所谓“汤饼”即汤面。“冷陶”即过水凉面,它是唐代皇帝纳凉时所食之物。杜甫曾写诗赞道: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著,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比珠。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

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冷陶是选用槐树叶和面做成的面条,经煮熟后再放入冷水和冰窖之中,待冷却后食用。《唐六典》载:皇帝“朝令燕飨,七品以上并供其膳食”。非一般人可以吃到。另外,唐代宫廷御厨还将面条用之于食疗,在唐代医学家昝殷的《食医心鉴》中记有十多种用面条治病的方子,他把面条称为索饼,有羊肉索饼、黄雌鸡索饼、榆白皮索饼、丹鸡索饼等,这些用于食疗的面条方子,至今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代皇室不仅面条种类繁多,而且还出现了众多发酵面团和其它面团制品,如包子、油条、点心。点心之名就源于唐朝,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中云:“世俗例,以早晨小吃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的三种花式点心,相当精致,其中一种梅花形的带馅点心,完全可以与现代的点心媲美。文献记载也可与之相印证,《隋唐嘉话录》载,武则天皇帝在位时,每年花朝日(唐历二月十三日),即三月花开之日朝游上苑,就命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赐给群臣食用,名曰花糕。至今姑苏一带仍有用花蒸糕之俗,如桂花香糕,玫瑰方糕等,不过做法已有很大不同,但基本上还是承袭则天皇帝花糕之遗风。

唐代有过“烧尾宴”制度,据《旧唐书·苏瑰传》说:“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这就是说,唐代大臣授官,要向皇帝进献筵席,名曰“烧尾”,取鱼跃龙门,官运亨通之意。烧尾宴的规模如何?有哪些肴馔?陶谷《清异录》中记载了韦巨源在拜尚书左仆射后,宴请唐中宗时留下的一份不完全的食单,使我们得以窥见这次盛筵的概貌。

食单中的饭食、点心就达二十多种,主要有:单笼金乳酥(蒸制酥点)、曼陀样夹饼(炉烤饼)、巨胜奴(酥蜜馓子)、贵妃红(加味红酥)、婆罗门轻高面(笼蒸面)、御黄王母饭(多味盖浇饭)、七返膏(七卷回花糕点)、金铃炙(酥油饼)、生进鸭花汤饼(鸭杂稍子面)、生进二十四气馄饨(二十四种花形、馅料的馄饨)、见风消(油炸饼)、火焰盏口{(左)饣(右)追}(花色点心)、唐安餤(斗花糕饼)、玉露圆(雕酥)、水晶龙凤糕(枣馅蒸糕)、双拌方破饼(花角饼)、汉宫棋(煮印花圆面片)、长生粥(黑米粥)、天花饆{(左)饣(右)罗}(花式蒸糕)、赐绯舍香粽子(蜜淋粽子)、甜雪(蜜饯面)、八方寒食饼(木模制饼)、素蒸音声部(面蒸、像蓬莱仙人,上刻字)。

这些饭食、点心都有色泽、造型方面的严格要求,如水晶龙凤糕要求糕体白亮如水晶,上面有龙凤图案点缀,火焰盏口{(左)饣(右)追}的上部有像正在燃烧的火焰一般的形状和颜色,曼陀样夹饼成型后,像曼陀罗果成熟时的颜色和四瓣裂开的形状。这充分说明唐代主食的制作不但工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制品的花色品种增多,而且风味独特,在中国面点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唐代宫廷的肉食品种仍以牛、羊、猪、鸡为主,但蔬菜瓜果的品种却比前代丰富,又从域外引进了一些新的品种,此时竹笋、香菇、木耳等均已列入食品。唐代宫廷的烹饪技艺也较前代有较大的进步,名菜佳肴争奇斗艳。如炙品名肴有唐代八珍之一的驼峰炙,即杜甫所云:“紫驼之峰出翠釜。”唐代宫廷还有一道菜,名为“假燕菜”,其来历也颇有意思。“假燕菜”创制于武则天称帝时期,据说,当时河南洛阳有个农民种得一只奇大的罗卜,人们将其视作神物,于是他便将罗卜献给皇室。御厨将这只罗卜切成细丝,再配上鸡蛋、虾米、紫菜、笋丝,用鸡汤烹制成一道色泽悦目,滋味鲜美的菜肴。则天皇帝品尝后,觉得菜味鲜嫩爽口,口味不同寻常,就称之为“假燕菜”。由于烧制此菜的罗卜出自洛阳,故当时又称之为“洛阳假燕菜”。此后,这道假燕菜就成了宫中宴席上的一味佳肴。

此菜的烹调方法传入民间后,也有人改用罗卜丝配肉丝、蛋丝、香菜等原料烹制“假燕菜”。经历代厨师的不断改进,“洛阳假燕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不论是取用的原料,还是烹制方法,都较以前更为精细。

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御厨》记载,隋唐宫廷还有一大型的名贵菜肴,叫做“浑羊殁忽”的烧烤名肴,其做法如《食珍录》云:“浑羊殁忽最为珍食,置鹅于羊中,内实粳(米)、肉、五味、全熟之。”烤熟后,皇帝只将里面的子鹅取出食用。

古人把鱼或肉细切而成的菜叫脍。唐代脍的品目有增无减,当时宫中最负盛名的是“金齑玉脍”,它是用松江鲈鱼制成,江南人原名为“松江鲈干脍。”据刘餗《隋唐嘉话》载,隋炀帝品尝后说:“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这道菜因而改名为“金齑玉脍”,此后在唐代宫廷宴席上经常出现。

中国的花式拼盘菜肴大约起源于隋代宫廷之中,当时叫做“看食”。到了唐代,既能观赏,又可食用的拼盘得以问世,并正式登上宴席,唐代诗人王维晚年所居的辋川别墅有二十一胜景。后来,唐代一位法名梵正的比丘尼,竟用酱肉、肉干、鱼鲜、酱瓜之类的冷食,将这21景在食盘上拼制出来。陶谷《清异录》云:“辋川小样,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鲊、臛、脍、脯、醢、酱、瓜、蔬、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这一杰作开绘画雕塑艺术与烹饪技艺巧妙结合之先河,并很快在宫廷宴会中流传开来。

唐代宫廷饮食在前代食物原料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食源,海产品和奇珍异品不断挤入肴馔之列。据唐《大业拾遗记》、《食谱》、《膳夫录》等书记载,唐时入馔的水产品有鲻鱼、嘉鱼、黄腊鱼、乌贼、石头鱼、比目鱼、鰔鱼、{(左)鱼(右)仓}鱼、鲩鱼、章鱼、海蜇、蚝,以及各种蛤类、蚌类、蟹类、虾类等数十种,并介绍了加工烹调、食用的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唐代宫廷饮食的内容。韦巨源宴请唐中宗的“烧尾宴”食单就具体反映了这一点。兹将其菜肴羹汤的食单引录如下:通花软牛肠(羊油烹制)、光明虾炙(煎活虾)、同心生结脯(干肉脯)、冷蟾儿羹(蛤蜊汤)、白龙曜(鳜肉)、金粟平{(左)饣(右)追}(鱼子)、金银夹花平截(细蟹肉卷筒)、凤凰胎(烧鱼白)、羊皮花丝(炒一尺长的羊肉丝)、逡巡酱(红烧鱼羊)、乳酿鱼(奶汤烹鱼)、丁子香沐脍醋(五香鱼片)、葱醋鸡(蒸鸡)、吴兴连带鲊(烹鱼)、西江科(蒸猪前夹)、红羊枝杖(烧羊蹄)、升平炙(烤羊、鹿舌)、八仙盘(烧鹅造型)、雪婴儿(豆苗炒青蛙)、仙人脔(乳汁炖鸡)、小天酥(鸡、鹿丝)、分装蒸腊熊(蒸腌熊掌)、卵羹(兔肉羹)、青凉臛碎(狸肉夹脂油)、箸头春(炙活鹌鹑)、暖寒花酿驴蒸(蒸驴肉)、水炼犊(烤牛犊)、五生盘(羊、豕、牛、熊、鹿肉拼盘)、格食(羊肉、肠配制豆花)、过门香(油炸群物)、缠花云梦肉(肉卷)、红罗饤(烧猪血)、遍地锦装鳖(羊油烧鸭蛋、甲鱼)、汤浴绣丸(氽汤圆子)、蕃体间缕宝相肝(肝盘七升)。

唐代皇室成员饮酒之风十分盛行,酒已渗透到宫廷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由于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都爱饮酒,刺激了酒的生产,因而产生了许多名酒,酒的名称也是形形色色,尤以“春”取名者为多。酒以“春”为名,大概源于《诗经·七月》中“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古时春天饮的熟酒,大都是去年冬天酿制的,认为春酒可以延年益寿。据李肇《国史补》载,唐代以“春”取名的美酒有:乌程之著下春、剑南之烧春、杭州之梨花春、云安之曲米春等等。不以“春”取名的酒,亦有名噪一时的,那是因产地不同,或酿造方法有异,而加以特定的名称,如山西杏花村的汾酒、四川郫县的竹筒酒等等。

唐时酿酒,为了增加酒的香味,还普遍采用植物的花叶或水果作为原料。由于全国气候不同,物产有异,各地都能选择本地区的特有花叶,酿出各具风味的美酒,如岭南的柳花酒、沧州的桃花酒、菖蒲酒等等。以上这些名酒佳酿都曾作为贡品,供皇帝或宫中要员享用。

我国饮茶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茶叶作为一种举国之饮却始于唐代。唐以前,饮茶只时兴于南方,到唐代,北方“自邹、齐、沧、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封氏闻见汇·饮茶》)。特别是到唐代中期,陆羽的《茶经》问世,这部书对饮茶的起源,茶的产地,采茶的器具,制茶的过程,饮茶的方法,所用的器具等,都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把饮茶总结提高为一门新的学问和文化。

《茶经》的出现,促进和推动了宫廷饮茶的发展,在唐代中后期,上自王公朝士,下至百姓,普遍爱好饮茶。正如《茶经》所云:“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