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对待长辈的礼节是一门学问,教孩子自如地应对(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在过去,马和马车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然而,如今的交通工具不一样了,那“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的做法还有什么用吗?

还学它干吗呢?其实,这还是一个灵活变通的问题。形式是与时代俱进的,但形式背后的实质、本质却是不变的。

所以,我们需要参照当今的现实状况,把这句经典所传递的精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其实,“骑下马,乘下车”就是在告诉人们,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候。

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在路上行走或骑车时遇到行走或骑车的长辈,在保证自身和长辈安全的情况下,要主动问候长辈;但如果乘坐在公交车上,即使见到了迎面而来的长辈,也不可以把头探出窗口问候长辈,因为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

另外,我们也要教给孩子送长辈的细节:如果是把长辈送到电梯口,就要给长辈按住开关,让长辈安全进入电梯,等电梯门关闭之后再离开;如果是把长辈送到楼下,就要等长辈走出我们的视线之后再离开;如果是把长辈送到车站,就要等长辈上了车且车行驶了一段距离之后再离开。也就是说,一定不能离开得太早,否则是很没有礼貌的。

当然,要求孩子做到这些,父母在生活中要首先做到。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节。

如今,很多孩子和长辈在一起时,长辈还没有坐下,他们就已经“大大方方”地坐下来了,这样的行为显得他们很没有教养,而长辈也会觉得他们没有家教。孩子之所以没有教养、没有家教,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教给他与长辈相处的礼节。

在平日里,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节,当长辈站着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陪长辈站着,长辈坐下后,吩咐我们坐下,我们再坐下。这样,在无形中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熏陶,自然会学着我们的样子与长辈相处。

引导孩子灵活运用这句经典的教诲。

有的孩子非常听话,学习了这句经典之后,就老老实实地按照经典去做。这是非常好的。先学会“老实”地去做,再学会“变通”地去做,这是很正常的。如果一开始还没有学会“老实”,就学如何“变通”,那这种“变通”也一定是不合理的。

就“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这句话来说,当长辈不想坐而让孩子先坐下时,孩子可能还是会恭敬地站在一旁。这时候,我们首先要肯定孩子的那份恭敬心,然后再教导孩子灵活处理,那就是应该听从长辈的吩咐,正所谓“恭敬不如从命”。

另外,孩子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长辈已经坐下了一段时间,还没有吩咐孩子坐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引导孩子主动询问长辈:“我可以坐下吗?”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让长辈更轻松一些。因为,如果我们一直站在长辈旁边,长辈就需要把头抬起来,甚至是仰起头来和我们说话,这会让长辈觉得不舒服,甚至感到很累。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当孩子在众人面前大吼大叫时,我们是如何做的呢?

如今,很多孩子拿捏不住什么场合下应该讲话、什么场合下不应该讲话。在公共场合,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大吼大叫,上蹦下跳,到处乱跑,等等。而他们的父母还认为这是“活泼”的表现,而实际上,这恰恰会让周围的其他人认为:孩子没有礼貌、没有家教,孩子的父母不懂教育,让孩子在公共场合捣乱、不守规矩。

有一次,我乘坐电梯,同行的有几位家长和几个小朋友,几个小朋友先进入电梯,然后就争着按电梯的开关,紧接着就大吼大叫起来。这时候,一个家长非常淡然地说:“现在的孩子都这样,只要聚在一起就闹腾。”

请问,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吗?当孩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会怎么想?他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下次还会这样大吼大叫。

其实,正确的做法是:适时地制止孩子,纠正他的错误行为。一旦发现孩子说话很大声,就要马上提醒他:在公共场合,说话一定要小点声音。另外,争着按电梯开关,也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务必要注意,以后不可以这么做。

孩子说话时应落落大方、声音适中。

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训练孩子与长辈说话的礼节。首先,我们要适时地带孩子参加一些聚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如何与长辈说话。孩子见识多了,自信心增强了,在长辈面前也就显得落落大方了。

另外,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告诉他说话的声音要适中。如果声音太大,会让长辈觉得刺耳,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如果声音太小,就会让长辈听起来费劲。如果孩子说话的语速适中、声音适中、语句清晰,就会让长辈觉得比较舒服。

当然,当我们进入公共场合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说话的音量,也要及时提醒孩子注意音量,不能因为说话声音太大而影响到周围的人,破坏公共秩序。

如果孩子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声音适中、自信地回答,让老师、同学清晰地听到,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他的学习效率会很高,学习就是愉悦的,也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我们的言行举止会给长辈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当我们和长辈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留意长辈的感受。

比如,当我们见到长辈时,如果我们慢吞吞地走上前,长辈就会觉得我们很傲慢、没有礼貌;当我们准备离开的时候,如果我们一溜烟就跑开了,长辈可能会认为,我们不愿意跟他在一起,恨不得马上离开;当长辈问我们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讲话的时候左顾右盼,长辈就会觉得我们心不在焉或者很不耐烦。

我们的这些行为没有带给长辈舒服、欢喜的感受,是不符合礼节的。

孩子跟长辈相处,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引导孩子去恰当地做这件事。

如何引导孩子落实“进必趋,退必迟”呢?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当他有事要到长辈面前时,要快步走上前,不能磨磨蹭蹭,以免让长辈等待的时间过长;当他要离开长辈的时候,行动要缓慢一些。

对于这些进退应对的礼节,我们可以在家中训练孩子,比如,我们可以时常呼唤他的名字,然后吩咐给他需要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慢慢养成“进必趋,退必迟”的好习惯。这样,当孩子与其他长辈相处的时候,自然就会让长辈舒服、高兴。

如何引导孩子落实“问起对,视勿移”呢?

我们要告诉孩子:当长辈走到你身边询问事情的时候,你不能坐着回答,而是要站起来;不能害羞,而是要把头抬起来;眼神不能游移不定,而是要目视长辈。

同样,我们也可以像引导孩子落实“进必趋,退必迟”一样,来帮助孩子落实“问起对,视勿移”。这样,孩子恭敬地聆听长辈的话语,不仅会带给长辈舒服、欢欣的感受,而且孩子自己也能从长辈的话语中受益。

教子箴言

与长辈相处,确实需要一些礼节。这些礼节,可以表现出一个人对长辈是否有恭敬之心。如果孩子能够用与长辈相处的这些细节来磨炼自己,就会滋养出自己的恭敬之心。一旦孩子拥有恭敬之心,自然就会流露在与长辈相处的行为举止中,正所谓“诚于中,形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