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O洲宇航局发布的信息,顿时引起了舆论热议,并引起了国际震动,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卫星受到反重力实验的影响,想想就知道有多严重。
如果未来发生一些争端,战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用反重力装置从地面上,破坏环绕地球的卫星,先进的武器装备无法使用定位导航,许多依靠卫星的雷达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就连飞机、舰艇都会在天空、大海中,无法准确知道自己的位置。
那就感觉像是回到了五十年前,再先进的武器也失去了意义。
这就是超维打击!
卫星体系非常重要的,已经遍及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军-事上会受到影响不说,卫星出现问题,生活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国外都认为势态很严重,他们马上行动起来,第一就是要事情,有个全方位的了解。
O洲宇航局不止是公布了消息,还把消息共享给了合作机构,其他国家也得到了详细资料。
M国拿到了全部的数据,相关的专家马上进行分析,和O洲宇航局的结论一样,他们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那么卫星偏离轨道,肯定是其他原因。
什么原因呢?
如果是神秘反重力装置曝光前,事情就只能不了了之,只能归结于‘莫名故障’之类。
现在则马上想到了神秘反重力装置,他们再次派出了调查员,去和反重力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斯坦福桥大学的迈克-贝莱加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卫星偏离轨道,是反重力实验引起的,那么我们就能确定,这个反重力装置的基础原理是截断引力波。”
“只有截断了引力波,才会影响到卫星。”
“当卫星经过反重力装置的正上方时,受到的引力就会相应减小,受力骤然减小,轨道就会出现偏离。”
迈克-贝莱加尔确实是反重力的专家,他在相关的研究上非常深入,只了解大概消息,就能猜测出,反重力装置的原理,是截断引力波传导。
他的分析也引起了重视。
虽然反重力的方式,本身就是截断引力波,超导反重力也是同样的原理,可实际上,当今世界并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哪怕知道超导电流内的粒子晶格,可以起到反重力的作用,也并不清楚具体原理是什么。
赵奕和李宁一起发布的超导理论,也只是进行一系列的数学分析、模型构建而已,并没有提及外在的实现反重力的原理。
现在迈克-贝莱加尔直接说出了原理,也等于是开辟了一条新的理论研究方向,他的分析引起了高度关注,好多反重力相关的人员,都建议从截断引力波方向,去对反重力进行研究。
但是,怎么研究依旧是个问题,他们几乎只能从超导入手。
相关高层部门则召开了会议,针对卫星偏离轨道时间,对神秘的反重力装置威胁性进行论证。
这是非常严峻的。
之前他们还只是惊叹于反重力的前沿研究,认为‘未来’可能会带来重大威胁,现在则是直接产生了威胁,而且是非常大的威胁。
因为他们在面对这种威胁的时候,竟然会感到束手无策。
现在就只能进行一系列的推断、评估,拿到了最终的判断结果,才能针对性的思考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
国际舆论的反应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关注神秘反重力装置,对于太空中卫星的威胁。
之前的舆论焦点一直是J-40,J-40充满科技感的外观,以及展现出的极佳性能,确实很吸引人注意,但J-40再先进也只是一款战斗机,战斗机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也许一发高性能的防空导弹,就能把‘刷帅’的J-40击落。
神秘反重力装置外表并不出众,曝光的照片甚至还有些丑陋,但它对卫星的威胁,级别上就完全不一样了。
面对神秘反重力装置的威胁,卫星可以说毫无反抗之力,甚至连躲避都无法做到,就像是飞在太空上的活靶子,连一丝的安全感都没有。
两者的战略意义差距太大了。
……
O洲宇航局发布的信息,已经透露很多内容了。
反重力团队知道消息是真的,因为他们在消息公布的前一天,恰好进行了一次大型反重力实验。
这大概率不是巧合。
虽然他们一直在做相关的实验,但平均每个月能有两次就不错了,而且短暂的实验,很难真正影响到卫星,前一天刚好是做大型实验,反重力效果持续了一个小时,卫星恰好赶上的可能性并不高。
反重力团队还知道一件事--
O洲宇航局公布的信息并不准确,说是一个科研卫星受影响,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知道反重力效果,不可能影响到过万公里的卫星。
人造卫星有很多种类,放置的高度也是不一样的,最低的类型属于间-谍卫星,主要是用于军-事侦察的,一般间-谍卫星高度最低,有的仅仅只有一百多公里,从而能清晰的看到地面上的一些景物。
一般的民用卫星,都是同步静止在外太空的,它的高度就很高了,差不多间谍卫星的上百倍,最低也超过一万公里。
像是一些做科研探测的卫星,主要用于观察外太空,研究宇宙的奥秘,都无法用高度来形容,而是说‘距离地球’有多远,现今最远环绕地球的卫星,能轻松超过五万公里,甚至是接近十万公里。
O洲宇航局说反重力实验影响到一颗做科研的卫星,肯定是个假消息,反重力装置团队,对装置的影响已经有了判断,甚至是相关的详细数据,距离地面超过五千公里,反重力装置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果有卫星受到了‘重大’影响,肯定是距离地面只有几百公里侦查用的间-谍卫星。
这件事的影响很大。
高层召集了人员进行了相关会议,董利华就举出了相关数据,并判断说,“如果是卫星受到明显的影响,不可能是科研性质的卫星,只能是距离近的间-谍卫星。”
董利华似乎没什么说服力。
高层都看向了赵奕。
赵奕则是跟着点头表示赞同,“以现在的反重力装置来说,根本不可能影响到太远距离的卫星。”
“其实从覆盖区域就能判断了,我们的实验装置,直径只有几十米,就算升到了空中,也仅仅上千米,覆盖面是有限的。”
“如果要影响到过万公里的科研卫星,最少也是直径超过五百米以上的巨型装置。”
顿时就有人问道,“五百米以上能制造吗?”
其他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
虽然O洲宇航局的信息不准确,但反重力装置本身能影响卫星,在战略上绝对有重大意义。
赵奕点头说道,“扩大区域,没什么技术难度,最主要是能耗会大大增加。”
“另一个办法是,让反重力装置升到一定高度,比如,上升到两万米以上,也会对上万公里的卫星,造成一定影响。”
“当然了,装置上升也需要大量的能耗!”
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就是遮盖面积的问题,距离卫星远一些,就必须要建造大型装置,距离近一些就建造的小一些。
引力波可以理解为直线传导,只要画个图差不多就清楚了。
如果装置能完全遮盖住地球,正上方的卫星立刻能脱离引力,不受控制的脱离地球。
但不管是建造覆盖更大面积的反重力装置,还是让反重力装置上升的更高,都是需要能源支持的。
一切说白了就是能源、动力问题。
显然。
参会人士对地面建造大型反重力装置更感兴趣,因为地面建造不用担心能源问题。
反重力装置的能耗大,但也只是相对的,其实高速行驶的航-母相比,装置的能耗也就不大了。
如果把装置的能耗扩大十倍,也就相当于两、三艘高速行驶的航母而已,装置并不是一直处在启动状态,建造出来就会具有威慑力。
这种讨论当然没有结果。
建造针对卫星的地面反重力装置,大概率只能使用一次,因为一次过后,对方就知道什么地方危险了。
至于装置升空……
这本来就是空中堡垒,是反重力团队一直在研发的。
当然了。
能影响到卫星运转的地面装置,几乎有着决定性的战略意义,适当畅想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毫无疑问的是,地面反重力实验导致卫星偏离轨道的威慑力,要比J-40出场作用大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