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节 耶路撒冷的归属(1/1)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有这样一座城市,基督徒如此倾诉着对圣城炽热的爱,“耶路撒冷啊,我若忘了你,让我的手残;你若不是我的最大欢乐,让我的舌噤。”,而在“犹太圣经”《塔木德》中,犹太教徒感叹:“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拜真教先知也曾赞美道:“耶路撒冷,真主在他所有土地中的选择。”耶路撒冷享有世间唯一的殊荣——犹太教徒、基督教和拜真教都视其为圣城。

山上是拜真教圣地,山脚是犹太人的“哭墙”,蜿蜒其间的是耶稣受难之路。虽然耶路撒冷旧城面积仅有1平方公里,却是人类三大宗教的共同摇篮。自从3000年前大卫王在此建都,耶路撒冷便成为犹太民族的历史和精神中心,是“上帝赐予的家园”;对基督徒而言,耶路撒冷是耶稣早年求学、中年布道和晚年罹难及复活的地方,是无可替代的圣地;而穆斯林则认为,这里是先知穆罕默德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清真寺。

站在耶路撒冷东部那高达12米的古朴城墙上,新、旧两城泾渭分明。西边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新城,东边则是一个活生生的中世纪都城。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两条大街,将旧城划分为4个区:东北是最大的穆斯林区,西北是基督教区,东南是犹太区,西南则是最小的亚美尼亚区。

每天凌晨,天际尚未泛出鱼肚白,清真寺宣礼塔的扩音器便播放出高亢、悠扬的唤拜声。成百上千身穿白色长袍的穆斯林们聚集在一条条小巷中,如同一条白色的河流,汇入一座座清真寺,弯身跪倒、前额触地,虔诚地进行晨拜。不大一会,各种教堂清亮的钟声也响了起来,身着黑色长袍的天主教、东正教、亚美尼亚教的教士与修女们,形成一条黑色的河流,涌向教堂,在一片圣洁的烛光和肃穆的管风琴声里高唱颂主歌。接着,犹太教徒们也行色匆匆,成群结队来到“哭墙”(原名西墙)前,喃喃颂念经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旧城里,这些黑白“河流”似乎早已安排好了先后秩序,从不“撞车”。三教的信众们虽然比邻而居,却有意忽视着对方的存在,各自坚守着信仰,笃诚地尽着自己的宗教义务,老死不相往来。

在希伯莱语中,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然而,几千年下来,耶路撒冷留给犹太人的却是一段“哭墙”。以色列人发誓决不废弃“哭墙”,因为这正是犹太先祖历史的写照。

提及“哭墙”,还得从圣殿山讲起。在公元前11世纪,犹太王国创始人大卫王征服耶路撒冷后,将它定为犹太王国的都城,并打算建造一座朝拜犹太教神主耶和华的圣殿。大卫王死后,他的儿子所罗门王继承父业,耗时7载,动用20万人在耶路撒冷的一座山(即著名的圣殿山)上兴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圣殿。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第一圣殿。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军队攻占耶路撒冷,第一圣殿被毁。后来,犹太人两度重修圣殿,但公元70年,罗马帝国将领提多攻下耶路撒冷后焚烧了圣殿,只留下西边一段殿墙,故称西墙。相传罗马人放火烧圣殿时,有6位天使下凡,坐在西墙下失声大哭,泪水渗入石缝,使这段墙更加坚固。罗马统治时期,除每年哀悼圣殿被毁的那一天外,犹太人一概不得进入耶路撒冷。许多世纪以来,犹太教徒来到这里面壁祈祷,每当追忆历史上圣殿被毁、犹太人被迫四处流亡,便不禁悲从中来,嚎啕大哭一场,“哭墙”因此得名。“哭墙”长约52米,高19米,由27层巨大的大理石块砌成,。

尽管耶路撒冷屡遭劫难,但那段残存的西墙仍旧存在。犹太教徒坚信,这是因为他们信奉的耶和华没有离开圣殿,大卫王仍在守护着他们。因而每逢安息日,尤其在犹太逾越节、新年和赎罪日,犹太教徒便云集“哭墙”,举行宗教仪式,忏悔祈祷。

对于全世界的基督徒来说,耶路撒冷的多洛罗萨路意义非凡,因为这里就是耶稣的“受难之路”。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30岁时开始在巴勒斯坦一带广收门徒,传播新教义。他的这一活动受到罗马帝国统治者及犹太教上层的反对和打击。经过巧妙周旋,耶稣在公元30年带领门徒进入耶路撒冷。但由于门徒犹大出卖,耶稣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客西马尼园被捕。据说,耶稣被罗马总督彼拉多判处死刑后,就是沿着多洛罗萨路一步步艰难地走向耶路撒冷西北部的刑场。他忍受着罗马士兵的鞭笞和无知民众的嘲笑,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步履蹒跚,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再爬起来……从受审地到罗马总督彼拉多下令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哥尔哥达”高地,耶稣走过的路也便因此被称为“受难之路”。

“受难之路”实际并不长,全程共有14站,其中的最后5站在圣墓大教堂内。圣墓大教堂,又称“复活教堂”,是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遇害、下葬并复活的地方建起的教堂,被世界基督徒视为最神圣的参拜处之一。公元326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海伦娜巡游此地后,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此处修建一座长方形的教堂,工程历时9年。然而,圣墓大教堂先后被波斯人和埃及人摧毁,直到公元1149年才由十字军重建。走在圣墓大教堂里,殿中石柱纵横,圣龛庄严凝重。进门后,记者看到的第一处圣迹就是膏油石。据称,耶稣被人从十字架上抬下来后,就躺在这块石板上,他的鲜血渗入了石缝,把石板染成了红色。如今的石板看上去仍像是真有血迹渗透进石纹里。许多基督徒一进门便跪倒在石板前,不停地抚摸、亲吻着,日久天长,石板变得格外光滑。

再往里走,就可以看到一块约15米高的巨石,名为骷髅地,因其外观酷似骷髅而得名。传说耶稣就是在这里被钉上十字架的。沿着石梯爬上去,山上有两个教堂,在竖起十字架之处修建的那座,属于希腊正教;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处建起的教堂,属于罗马天主教。

每年从耶稣受难日的星期五直到复活节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要抬着庞大的十字架,循着耶稣“受难之路”,一直走到圣墓大教堂,感受耶稣为人类所蒙受的苦难。

走在耶路撒冷,不论你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一个金黄色的大圆顶,在耀眼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就是穆斯林的圣地——岩石圆顶清真寺。而在不远处,与它遥相呼应的另一个圆顶便是拜真教中仅次于麦加天房和麦地那先知寺的第三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岩石圆顶清真寺,始建于公元691年,是迄今保存最完好、最为重要的***早期建筑杰作。取名“岩石”是因为寺里供奉着一块长17.7米、宽13.5米、高1.2米的巨石。据《古兰经》记载,一天,拜真教先知穆罕默德受安拉启示,深夜突然从圣城麦加骑着名叫“巴拉克”的神马来到耶路撒冷。在天使吉伯利的陪同下,穆罕默德在一块岩石上登九霄,遨游七重天,见到了古代先知,接受安拉的“天启”后于次日拂晓返回麦加。穆罕默德登天时脚踏的巨石,因而被穆斯林视为圣石,认为它与麦加天房中的玄石同样神圣。

据史料记载,为了纪念和缅怀先知穆罕默德的“登霄”之举,统治耶路撒冷的马立克哈里发,便在圣石周围修建了这座圆顶清真寺。据说,迄今巨石上还留有先知穆罕默德的脚印和天使吉伯利在穆罕默德“登霄”时抓稳岩石的手印。在巨石上,记者还看到一个小小的方洞,据当地穆斯林说,那叫做“魂井”,据说祈祷者可每周两次在这里遇见亡者的灵魂。

为穆罕默德而建的岩石圆顶清真寺也同样历尽了劫难。公元1033年,一场地震将其毁坏,但很快就被修复起来。而欧洲十字军东征,攻克耶路撒冷后,圆顶清真寺遭到洗劫并被改造为一座教堂,欧洲人用大理石盖住了穆斯林神圣的“岩石”,并在上面建了一座祭坛。公元1187年,萨拉丁收复了耶路撒冷,清真寺才重新回到穆斯林手中。

如今,阿克萨清真寺里每天都要举行5次礼拜仪式。无数的穆斯林在这神圣的地方按时完成他们的宗教义务,而世界其他地方的穆斯林也都把能在这里做上一次礼拜、追忆先知穆罕默德,视为一生中莫大的幸事。

3000年来,这座城市37次被征服,8次毁于战火。难怪后人感叹:世上若有十分忧,总有九分在圣城。如今中国国防军的飞机坦克已经抵达这座圣城的门外,而迎接他们的是疑惑的、恐惧的、忧郁的、温和的、赞赏的眼神,不过除了这些,似乎并没有人打算阻止他们进入耶路撒冷的脚步,这座城市的第38次征服由一群来自遥远东方的完全不同于三大宗教的将领们完成,他们信奉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

在丘吉尔的日记中,太初二十二年3月10日这一天仅仅有这么一行字:“本土战事平稳。近东地区我军继续战略收缩,今日放弃耶路撒冷。”或许这位曾经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国首相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笔触来描绘他此刻的心情,多言不如沉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