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八章 激战长春(九)(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东北战局扑朔迷离、异常诡异。

刘一民为了不断扩大战果,同时也是为了能够顺利收复蒙古和远东失地,根本不会对外公布战报。日军呢,为了不使他们在东北、蒙古、远东地区的统治一朝瓦解,更为了不使整个战局更被动,也不公布战果。结果是东北打成了一锅粥,电台上、报纸上却是只字未提,似乎东北战场很安静一样。

也不光是媒体不知情,包括配合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作战的美军第20航空队也不完全了解我军取得的战果,只是应我军的要求配合作战。至于我军在和哪一支日军部队作战,是不是消灭了交战的日军,美军联络组和第20航空队是不知情的,他们只能分析推测。

苏军联络组更不用说了,那是严格封锁消息的,每天都有人陪着他们参观沈阳的兵工厂,参观沈阳警备区部队和新兵训练,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重庆的蒋委员长也不知情,他现在忙得焦头烂额,既要指挥远征军撤退问题,又要考虑如何建立新的中外物资运输补给线问题。因为苏德战争和日苏远东战争,苏联远华物资彻底停运,中国外援只有依靠美国。但是,缅甸战场失利,国民政府接受美国援助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的出入口仰光陷落了,英缅军逃到印度去了,中国远征军被迫撤离,正在缅北丛林中艰难跋涉,日军攻势已经指向了滇缅公路的枢纽畹町、缅北重镇密支那以及滇西重镇腾冲。可以想象要不了多久,滇缅公路就会彻底被切断,计划修建的中印公路也将彻底泡汤。虽然由于刘一民袭占上海,国民政府运回了在上海的银行资产。经济情况比历史上要好的多,不至于到破产边缘,但是交通不通,美国援华物资堆放在印度的卡拉奇运不回来,抗战处境日渐艰难,蒋委员长能不发愁么?

蒋介石最近忙着筹划开辟一条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抵达昆明和重庆的空中航线。但是这条空中航线难度太大,飞机只能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凹口出入,穿越喜马拉雅山,一不留神,就可能机毁人亡,代价太大。蒋介石正组织人员与美方交涉呢!

就这样,在各方不知不觉中,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和关东军在东北大地埋头厮杀着!

长春城下。随着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炮纵主力赶到战场投入战斗,形势发生了惊天逆转。日军第三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从开始时气势汹汹的要夺回长春、消灭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主力,变成了急吼吼的下令撤退。让日军上下无比郁闷的是。河边正三撤退的命令下的有点晚,要走可以,得把命留下来才行。

李昌指挥炮群将日军战车集团彻底击溃后,就开始对日军的步兵部队实施点名攻击了。

河边正三率领的四个日军步兵师团,以12师团战斗力最强,属于常设师团。其余的28师团、53师团、57师团严格说都是警备师团。不过,这三个师团都在日苏战争时得到了加强,经受了战场考验,战斗力也非同小可。

李昌指挥的炮群打击的第二个目标是部署在长春西面的日军第53师团。

第53师团最先发现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炮纵、骑纵、五纵、七纵赶到了战场,也最早做出反应。本来。第57师团奉命由西向东攻击长春,这才刚拉开阵势,就发现炮纵、骑纵赶到了,紧接着就发现五纵、七纵也陆续赶到。第53师团师团长马场正郎中将也不含糊,当时就下令部队迅速布防,准备阻击赶到的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主力部队。掩护战车集团和第57师团攻击长春。马场正郎中将郁闷的是,八路军炮群刚上来的时候没有把他的第53师团看在眼里,而是加入了对战车集团的炮击摧残中,直到把战车集团打得满地残骸、作鸟兽散,这才瞄向了他的53师团。

马场正郎已经被战车集团的下场刺激得魂飞胆丧了,他知道一旦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炮群瞄向他的时候会是什么下场。因此,接到河边正三向东撤退的命令后,马场正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下令留下一个联队阻击,主力迅速撤退。让他想不到的是,他的士兵的腿有点慢,火车又利用不上了,下冰雹一样的炮弹追上他们的时候,没有坚固工事的第53师团就处境凄惨得犹如被猎手围猎的野鹿,只能依靠不停的奔跑来躲避凶猛的攻击。而且他们奔跑的速度慢了一点,只能挨炮弹了。

炮弹在第53师团撤退队形中爆炸,而且是追着小鬼子打,马场正郎就想不通,刘一民从哪里弄来这么多炮弹,好像宝贵的炮弹不要钱似的,打得他的部队根本就无法立足。更恐怖的是,他的部队不能保持队形,东北人民抗日民主联军炮群的炮弹长了眼睛一样,专门瞄着保持队形的部队打,把师团主力打成一坨坨、一股股,不停地分散。到最后,他的第53师团必然会被打得失去建制,成为一群溃兵。

第五十二师团师团长马场正郎中将太聪明了,一下就看透了我军炮群的战术,那就是集中炮火把日军成建制的部队打成溃兵,便于步兵和装甲集群、骑兵集群突击。

李昌这家伙,大炮一响就兴奋。这不,小鬼子已经被炮弹炸的鬼哭狼嚎了,李昌还在不停地下达着命令,指挥炮群炮击。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