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在经营生意时,很多商人在风险面前瞻前顾后,缺乏胆识,不是担心这个,就是担心那个,结果因为惧怕承担风险而失去了最诱人的“奶酪”。只有用那些有勇气去面对各种机遇的人,才会永远拥有美味的“奶酪”。
耀华集团创始人何建国有一句名言:“池塘就像一个地区,企业就好比生活其中的鱼。池塘里若都是小鱼,那么池塘里的空间、资源是够的。但是小鱼总会长大,小鱼成了大鱼就会从一个池塘跳到另一个池塘去。所以要是想做大做强,对外投资是必经之路。”
1985年,何建国还是一个校办工厂的推销员,推销员总是天南地北地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半球集团的老总。两个人在闲聊之余,半球集团的老总告诉他说冰箱的继电器也得靠进口,听了这话,何建国非常震惊,但在震惊之余,他想到更多的是行动:我要给中国人争口气!1986年,何建国把他的想法落实到了行动上,创办了耀华电器厂,“耀华”二字,倾注了他“光耀中华”的决心和为此而奋斗的希望。
在何建国的经营下,耀华电器发展得有声有色,再加上依托在温州这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耀华”可以说是乘东风而上,一路顺风顺水。20世纪90年代正是温州柳市电器突飞猛进的时期,何建国却已为当地电器企业的生存而忧虑:柳市狭小的平台上,短短几年,就出现无数电器厂、电器集团。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好事,一个小小的镇就有这么多的电器老板,但实际上,过多的生产电器,销路跟不上,这必将导致恶性竞争,进而引发“价格大战”。如果真到了那一天,后果将不堪设想。自己当初成立耀华的初衷就是要光耀中华,如果这么多电器工厂的存在无法给社会带来更多财富,反而会因为陷入价格战的泥潭,破坏整个市场环境,岂不是跟自己当初的设想背道而驰?何建国的想法是好的,而且他能这么想,也说明了他已经看透了当时的情况。但问题是,这么多的电器企业,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去的,也许只有寥寥几家。那么,怎么避免自己不在竞争中惨遭淘汰呢?难道仅仅是被动等待吗?当然不是。何建国不是那种会被动等待的人,他想,这里既然路子越走越窄,那我们何不走出这里,到外面广阔的世界里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
对于自己的这个想法,何建国感到非常兴奋。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带着他的耀华集团突然从温州柳市的电器行业中消失了。从1996年开始,何建国带着他的耀华一直在实践他的这个设想:带领耀华到全国寻找合适的土壤生根发芽。到了2008年,已经12年的时间了,在这12年的时间中,耀华集团走出了一条与其他温州企业不同的发展之路: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租赁、参股、承债及控股等方式并购了包括合肥高压开关总厂和安庆变电器厂在内的16家企业。
与此同时,温州的很多企业看到了何建国的成功,也纷纷从温州这个狭小的平台中走出来,进入安徽,参与当地的国企改革和行业整合。他们先后兼并收购了安徽一百多家大中型企业:胜华电缆集团收购了安徽电线电缆厂;万事利集团兼并收购合肥动力机械总厂等三家企业。宝业集团投资235亿元建成中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正在安徽全力建设集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住宅产业化、机械加工制造四大产业为一体的第三大基地……
经过近10年在安徽投资的摸索,何建国已经有了非常切身的体会,他把兼并的过程看成为“优势互补”:人家看中的是我们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营销网络,而我们看中的是人家的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
20世纪西方国家一度盛行的企业兼并热潮曾被视为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最佳方式。但不久人们发现,企业兼并、联合存在诸多内部问题。那么,作为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最佳方式为什么没有让企业走向更加繁荣,反而纷纷落马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理念不兼容”。
何建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大家都知道,要融入一个企业,需要改良企业的理念,那么要融入一个地区呢?何建国非常清晰地意识到:必须要给这个地区渗透“温州商人的经营理念”,要兼并这个地区的企业,就必须让这个地区的企业适应自己的经营方式。传播一种经营的理念,不像是讲一堂课那么简单,而需要一个平台,需要有一个强势的管理。就在这个时候,安徽省浙江商会应运而生了,而敢做敢为的何建国被大家推选为安徽省浙江商会的会长。
在何建国的带领下,浙江商会发挥民间商会的网络优势,以商引商,协同政府积极拓展两省经济技术合作的新领域。不仅帮助企业论证项目,协调银企关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还引导和鼓励浙江民营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公共事业建设,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查尔斯·f凯特林说过:“勇于尝试,那么在某件事上栽跟头可能是预料之中的事;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坐着不动的人会被纠倒。”是的,如果不去尝试,只是想着如何享受,那么,根本不会有失败之类的风险。可是,同时也少了成功的喜悦。
因此,勇气对于创业乃至任何事情都是极为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于未知的事情会有一种陌生感,陌生感会产生恐惧感,恐惧感会使人裹足不前,不敢去接触那件事情,越不接触就越恐惧,形成恶性循环。使人消除恐惧感的惟一办法就是去接触那件事,而且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