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教孩子多给予、少索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古人云:“施比受更快乐。www.Pinwenba.com”的确是这样,孩子要想获得快乐,就需要多给予、少索取。我们常说:“让世界充满爱。”那么,什么是爱呢?“爱”的繁体字是“愛”,好似一个“受”包裹着一颗“心”。事实上,爱就是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就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能以此来对待他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索取和给予要有节制,要分辨清楚。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会有财物上的往来。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古人云:“取予有节。”这句话就是在告诫人们:索取和给予一定要有节制,一定要弄得明明白白,不要模模糊糊。

那么,当我们与他人有财物上的往来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哪些东西是可以拿的,哪些东西是不可以拿的。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亲兄弟明算账。”为什么亲兄弟要明算账呢?如果兄弟之间随便拿对方的东西,不分你我,也没有学过“财物轻,怨何生”,难免就会发生不必要的误会或麻烦。所以,在索取和给予时,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

这里的“分晓”还可以延伸为另外一个意思:我们的索取是否符合道义。古人告诫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是不符合道义的财物,我们都不可以接受,因为“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另外,我们还要思考,我们的给予是否适宜。无论给予他人什么东西,我们都要考虑时机、场合等等,只有这样,他人才会高高兴兴地接受。

所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我们就要给他种下“凡取与,贵分晓”的种子,让他在“索取与给予”方面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

在给予和索取之间,我们应该把握怎样的尺度呢?

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提倡“礼尚往来”,也就是说,在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我们又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意思是说,当我们受到他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之后,应当加倍地去报答他人。因此,无论他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加倍回馈给他人,给他人的一定要比他人给自己的多。

世间的财物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在财物面前,我们不要有太强的占有欲,要把财物看轻一些,多给他人一些,自己少拿一些。这样一来,我们才能避免矛盾或纷争,才能和睦相处。还是那个道理——财物轻,怨何生!

面对如今的独生子女,我们又该如何教导他“多给予,少索取”呢?

如今,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接受了来自多方面的爱,几乎无须付出,就可以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所以,很多孩子都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不懂得与人分享。原本天真、善良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只会索取,不会给予”的人呢?

从日常三餐中,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在饭桌上,父母、爷爷奶奶都一个劲地给孩子夹菜,把孩子最喜欢吃的菜放在他的面前,唯恐他吃不饱、吃不好。而孩子呢?他会不顾一切地大吃起来。

这样的情景总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夹菜、端菜的动作,当我们给孩子夹菜、端菜的时候,就给孩子种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种子,他会认为:只要我喜欢的,父母、爷爷奶奶就必须满足我。

而且,当孩子觉得一切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之后,他就不会懂得在索取的时候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和需要,更不会懂得给予。

事实上,孩子之所以只会索取,是因为我们给他提供了索取的机会。

同理,孩子之所以不会给予,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提供给予的机会。因此,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给予的机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孩子树立“多给予,少索取”的观念。

首先,面对孩子的给予,我们要懂得去接受。一开始,当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他都会主动给我们吃,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拒绝,并说道:“你吃吧,买了就是给你吃的。”一来二去,孩子就不会主动给我们吃东西了。而到了我们真让孩子把吃的东西分给我们一些时,他就会拒绝我们,这时候,我们才感觉有点不好了,可能还会外加一句:“你可真是个‘白眼狼’。”殊不知,孩子成为“白眼狼”的罪魁祸首正是我们自己。所以,当孩子主动给我们吃的东西时,我们要高兴地接受,并说一句:“真是个乖孩子,妈妈喜欢你。”这样一来,孩子以后便会乐此不疲地与我们分享。

其次,在生活的点滴中,我们要引导孩子懂得“多给予,少索取”。

比如,在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给周围人夹菜,把他人喜欢的菜端到他人的面前,便于他人夹菜;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我们要引导他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如果学校组织外出活动,我们要让孩子多准备一些水果、食物,并提醒他与老师、同学分享;等等。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