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高考制度是一种涉及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制度,是新课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中的焦点。www.Pinwenba.com高考制度改革必须要非常小心谨慎,宜由点及面,在小范围内经试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循序渐进。
一、高考制度改革宜循序渐进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坛”举办了一场关于“从古代科举到当今高考”的演讲(演讲者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演讲者认为高考制度改革宜循序渐进,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在以下一些两难问题上找到智慧的解决办法:
(1)统一考试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2)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
(3)保持区分度与减轻负担;
(4)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
(5)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
(6)扩大自主与公平选才;
(7)考出特色与经济高效……
要解决目前的困难,演讲者主张实行两次考试,即统一考试和高校加试。因为高考毕竟是一种选拔考试,因此演讲者主张通过统一考试筛选一批,将那些资质较好的学生选拔出来后,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可由高校加试(因为偏远地区涉及交通和经济问题,加试将加大考试成本,如果由考生到高校参加加试将加重考生经济负担,且加试后不一定就能录取),小范围试验后慎重决策,条件成熟(包括经济和交通状况的改善)时再渐进推行。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国家,高校加试将面临“人情关”的考验。演讲者认为,高校招生是教育界最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如果不是人情的困扰,高考将简单得多。目前的统一考试是选拔人才相对公平的一种制度,可以使人情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但付出的代价很大,就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负担越来越重,演讲者认为这是大人的错(搞关系)要小孩来承受压力。
高考制度是一种涉及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制度,任何变革都必须要非常小心谨慎,宜由点及面,在小范围内经试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循序渐进。“治大国如烹小鲜”,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不能像烤烧饼那样翻来翻去。
二、海南中、高考制度改革的特点
中、高考制度改革是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对海南省中、高考制度改革的特点作一简要分析。
(一)海南省中考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1、我国中考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考改革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了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根据考试的具体内容采用纸笔测验、听力测试以及口试、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其中,纸笔测验也可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或开闭卷结合考试等不同形式。学业考试的成绩以等级制的方式呈现,改变了多年来单纯的分数相加的考核模式。
(2)推行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取得积极进展
各地普遍开始尝试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
(3)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高中招生录取环节,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招生计划,参照学业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照差额投档的原则,分批录取。积极推进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的分配,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确保公正、公平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试行对优秀学生实行部分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等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
2、海南省中考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新课程实验以来,特别是2004年新一轮中考制度改革启动以来,海南省的中考制度改革遵循教育部的基本要求,在以上三个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坚持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和招生录取
这是由海南省初中毕业生少、命题分散和阅卷成本高的省情所决定的。在具体操作上,各考试科目由省里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考查科目则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如生物、地理的考查全省统一命题,安排在八年级进行,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和阅卷,考查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理化实验操作技能等作为考查科目,由市县(单位)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考查,其成绩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成绩为D者,降低该学科学业成绩一个等级。而招生工作由省里统一组织进行。
(2)实行“两考合一”
即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与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合一”,侧重学业水平考试。目前设置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听力)、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体育等八个学科,安排在九年级进行。
(3)适度提供选考题,在考试内容上加大考生的可选择空间
学业考试试卷按指定完成数量的110%超量设置试题,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强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意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条件。超量设置试题有两种呈现方式:第一种是分值不同、难度不同选做试题,即在同一内容和题型中,提供不同分值、不同难度的两道试题供考生选做;第二种是分值相同、难度相同选做试题,即从两道同一难度、不同内容或方法的试题中任意选做一题。
(4)适当结合海南省省情
在考试的难易度和内容的安排上,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适当反映海南省基础教育的教学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贴近海南省学生的生活实际。
(5)等级评定与星级记录相结合,构建新的成绩呈现方式
学业考试成绩按百分制阅卷,以“等级+星”的形式呈现,以确保适当的区分度,有利于重点高中选拔新生。等级设置为A、B、C、D、E、F、G、H、I、J十个等级,A等以上的给予星级记录。星级的划分方式为:卷面成绩超过100分的,超过1—5分的记一颗星,呈现为“A★”(101—105分);超过6—10分的记两颗星,呈现为“A★★”(106—110分)。
(6)总成绩等级和科目等级相结合,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成绩等级分由不同科目的等级分相加而得。招生录取时,按学业总成绩等级赋分的高低依次录取,总成绩等级赋分相同时,再根据政策优惠加分情况、总星级数量、相关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等级赋分之和及星级数量之和等,依次由招生学校择优录取。
此外,综合素质评价已实质性地进入录取环节。全省中等学校招生工作方案明确规定,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据招生计划指标、考生报考志愿的批次和顺序,按照学业考试总成绩等级分的高低和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等)择优录取。同时,规定省、市县(单位)重点中学只录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B等以上的学生。
具体做法参见案例9.2。
(二)海南省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特点
各地高中课程改革的渐次推进,为高考制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1、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高考制度改革是在中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启动的,在教育部的指导、支持和鼓励下,各地的高考方案既有一些共同特点,也各具特色。从已经出台高考方案的部分省份来看,主要成就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与原有高考方案对接,实现平稳过渡
按照国家原有“3+X”高考方案的总体框架,在“X”上做了一些新的设计尝试,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相适应,保持与原有高考方案的衔接,实现平稳过渡。
(2)将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引入高考
这是当前高考改革的两大亮点,前者填补了非学业的素质多元评价的空缺,后者颠覆了选拔考试一元化的传统格局。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的录取依据之一,反映了评价多元化的趋势,有利于形成重视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正确导向。高考不考的内容放在会考,强化会考成绩的运用,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分散了高考压力,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考试内容实现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
命题严格依据新课程标准、各科考试大纲以及考试说明,考试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4)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探索平行志愿方式,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2、海南省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特点
上述四个方面的探索在海南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考试评价制度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中都有所体现,而海南省的改革又有若干独特之处。本着稳步推进、有所作为的原则,海南省高考改革探索集中致力于使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3+3”高考科目设置
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高考科目设置只是将过去的小综合恢复为分科,意在避免因选考题过多而出现“哈达卷”(像哈达一样长长的一折一折的试卷)。海南省实行的“3+3”(语数外+政史地或理化生)高考科目设置,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和回归。因为以“政史地或理化生”替代“文综或理综”后,各科的考试时间增加,每场考试的内容限于单一学科,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相关学科的素养,也有利于学校对各科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进而改进相关教学与管理工作,因此,受到广大高中学校的普遍欢迎。
(2)在高考内容的安排上,各科分必考题和选考题
选考题采取“超量命题,限量答题”的办法,分值约占总分值的20%,呼应了高中选课制度的要求,有利于促进选修课的充分开设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前,海南省还不能做到所有选修模块都设有选考题,具体的选考范围由各学科根据选修模块开设的情况确定,有6选2的,如历史;有4选1的,如化学和地理;有3选1的,如政治和理科数学;有2选1的,如生物和文科数学;而对语文选考模式的做法是,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不能交叉答题。迄今只有英语学科尚未设置选考题。
(3)实行“基础会考”制度,并强化会考结果的利用,将“基础会考”的成绩(总分为400分)以10%的比例计入高考总成绩
在这一轮的改革中,海南省将实施十多年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改为“基础会考”制度,其性质仍然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在高二学年末实施,但减少了会考的科目设置,只设4科,考生拟选择作为高考的科目不列入会考(即拟报考文科的考生只考理、化、生、技;拟报考理科的考生只考政、史、地、技)。由于强化了基础会考结果的利用,会考科目虽然大幅度减少了,却更好地实现了会考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同时对中学教育形成了更好的导向,有利于引导学校确保学科必修模块的开设质量,保障学生共同基础和知识学习的结构完整。
(4)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档案作为高考报名的必备材料,并提供给高校招生录取作为参考
海南省推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特点是,抓住学生基础性素质表现的主要活动领域,与相关课程的评价结合起来,使综合素质评价课程化,意在推动相关课程的开设,使评价过程也成为一种加强课程管理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把综合素质评价基础性目标的六个维度整合为五个维度,分为道德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其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含公民素养)评价由班主任负责,各科教师协同班主任做好评价工作;学习能力指向高中生各领域课程“学分认定”的三方面内容,由各科教师负责评价,仅当学生对某一模块学习的考勤、平时表现和学业成绩考核均合格,方能获得该模块的学分;实践能力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学生实践能力评价要贯彻在学生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方面关系的认识和体验的学习中,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负责评价;体育与健康纳入体育课程评价,由体育教师负责、校医配合进行评价;审美与表现纳入音乐、美术课程评价,由音乐、美术教师负责评价。评价方法采用U形评价,分A、B、C三个等级,主要评价A等和C等,其余则为B等。例如,道德素养评价的参考标准如下表所示。表94道德素养评价参考标准
评价等级评价指标A能按照《中小学生守则》严格要求自己,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即使偶有违反也能及时改正,且在某些方面有示范性的突出表观B介于A等和C等之间C经常违反《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且屡教不改,造成恶劣影响或有违法行为的海南省已经开发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单机及网络管理平台,试图借此提高评价的效率和透明度,从而减轻由评价带来的师生负担,加强对评价过程的监督,努力解决诚信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力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正成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彻底改变把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的做法。
三、海南省中、高考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与局限
(一)海南省中、高考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海南省的中考和高考制度改革,是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评价考试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自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由于根植于海南省教育实践的土壤,又不免带有一些海南省的特色及印记。就像海南省教育工作者抓住课改机遇,创造了“形成合力,推进课改”、“科研先行,样本突破”、“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建构,开放评价”、“网络研修,共同成长”等一系列独特经验和模式一样,海南省探索自己独特的考试评价模式的积极意义在于,在必考与选考结合、考试成绩“等级+星”的呈现、基础会考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建立及其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等方面,探索和积累了独特的经验,对深化和推进课程改革及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海南省中、高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