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永恒话题。www.Pinwenba.com2008至2010年,海南省政府连续三年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在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对于教育质量的理解和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却见仁见智。
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陈小娅副部长发表了《坚定不移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开创素质教育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她在讲话中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她认为:“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笔者十分认同陈小娅副部长的看法,认为当前抓教育质量工作,必须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要抓手,从提升课程领导力、增强资源保障力、提高教学实施力、巧用考试评价力、充实专业支持力等方面着手,把教育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一)凝聚共识,提升课程领导力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改革是教育工作最核心的环节,体现着国家意志,传承着民族精神,关系到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总报告.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引自陈小娅副部长的讲话。依法科学实施新课程,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有人把推进新课程与提高教育质量对立起来,认为推进新课程是搞形式主义、花样翻新,降低了教育质量。而一些人抓教育质量的手法也很简单,就是抓加班加点,抓组织补课,抓强化训练,抓统一考试和成绩排队等。
因此,当前抓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认识,重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重温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课程改革观和教育质量观,进一步增强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决策上来。
2、强化政府行为,把合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
今天,在“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如何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成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领导,努力整合教育、发改、编制、人社、财政、宣传等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中面临的各种难题,努力提升对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3、考核选拔与持续培训结合,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这些年来,从国家到省级层面出台了很多关于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文件,但在一些区域和学校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和落实。究其原因,是部分教育管理者的课程领导能力偏低,无力肩负起这样一场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领导重担。要解决这个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敢于通过考核和选拔,启用一批德才兼备又年富力强、既精通教育管理又通晓教育改革与发展之道的专家和骨干教师来担任教育行政领导和中小学校长,并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领导能力。
当前,提升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科学制订学校课程计划为抓手,通过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实施、评价与改进,不断提升课程规划能力;
(2)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突破口,着力落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基本规范,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指导能力;
(3)以深化校本研训为依托,努力建立学习型团队,引导教师加强教学反思和同伴互助,破解课改难题,实现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不断提升课程研究能力;
(4)推进校内外教育资源课程化,开发、拓展和优化课程资源,不断提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5)健全和完善校本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对本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作业设计、测验考试和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不断提升课程评价能力。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则应该在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方面担负起领导和指导的重任,充分发挥相关专业部门的作用,而不能置身于课程改革之外。
(二)科学配置,增强资源保障力
1、以新课程方案为基本依据,研制和出台新时期学校资源配置标准
在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校的资源配置标准如学生平均占地面积、学生平均校舍面积、学生数和教师数比例、学生平均图书资料、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等占有状况都有十分明确的具体要求。有了资源配置标准,既利于配置和建设,也利于检查和评价。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海南省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成为全国第十二个通过“普九”验收的省份。
近十年来,海南省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危房改造和“农远工程”建设,定期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的编制核定,学校资源配置总体上有进一步改善。但由于没有新的系统的中小学资源配置标准作指导,有些方面的资源配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海南省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之后,一些区域在校生的实际人数又有新的增长,以至于有的区域和学校即使按照原有的“普九”标准,其资源配置也达不到基本要求。
如有的市县初中的平均班额达到70人左右,显示校舍严重不足;有的区域和学校由于没有资源配置标准的意识,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占用了实验室和专用教室,致使正常的实验教学无法开展。因此,以新课程方案为基本依据,从海南省的实际出发研制和出台新时期学校资源配置标准并强制执行,已成为当务之急。新的标准除了原有基本资源项目外,还应包括体现时代要求的教育信息化硬、软件资源以及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课程领域实施所必须具备的相关资源标准。针对当前一些学校规模和班额不断膨胀的现实,有必要尽快出台比较刚性的学校资源配置标准和班额控制标准等相关法规。
2、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均衡配置学校课程资源,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和较为公平的其他教育服务,按标准为学校配置基本的课程资源,保障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责。在新的资源配置标准出台之前,学校的资源配置不应该低于原有标准。而在新的资源配置标准出台之后,财政应按照均衡、公平的有关要求进行补充配置,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新的标准调剂余缺,对于一时无条件达标的,应在条件成熟时再统一配置。
过去在配置学校资源时,往往重“硬”轻“软”,对素材性、虚拟性资源的配置重视不够。当前,除了图书资料(包括一些必要的经典图书)要达到一定的配置标准外,还要重视电教软件和网络资源的建设与配置,特别要重视优质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不断缩小城乡学校资源差异。师资的配置是资源配置最重要的环节,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应尽快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通过一到两个五年的持续努力,实现县域内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为促进教师的流动,除了在城镇集中解决好教师公寓楼的建设外,还要在农村学校解决好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问题,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3、学校、社会、家庭结合,有效利用校外资源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质量服务
从资源的角度看,家庭和社会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些学有所长的家长或校友、社会上的能工巧匠、高校和职校教师等都可以成为中小学校的兼职师资,开发开设校本课程,指导社会实践,实施校外辅导等;工厂、农村、超市、金融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等都可以成为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报纸、电视、广播等可以直接成为素材性资源的来源。学校要与社会和家庭密切结合,有效利用校外资源为新课程实施和质量提高服务。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多为中小学生建设青少年活动场所,公共文体和教育设施应坚持公益原则,尽可能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服务。
(三)基于课标,提高教学实施力
1、结合实际,研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和评价实施指导意见
在实行“一纲(标)多本”,实现教材多样化之后,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但多次调研表明,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存在拔高或降低教学与评价基本要求的情况,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有增无减。因此,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力,关键要解决“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