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吐曜宝珠(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目前登州港对面的三山浦港,已经派人赶去登州,从辽东半岛到山东半岛的海上南北纵线的贯通,幽州更为看重。

这一次即使李之不曾来到,他们也打算针对此事提出奏请,三千六百多里,若通过渤海海峡则骤然缩短为五百里左右,对于幽州来说,可是个致命诱惑。

如果连接这一条华东地区和东北三省的水运要道,会是开天辟地之举,其意义不仅是版图上的彻底改变,更有利于大唐朝廷对于东北地区的控制。

盛京航运在渤海湾的主要功用,就是负责C型绕道渔阳的内陆沿海货运,以及直通三山浦港。

日后,才是开通与高句丽、倭国的海路,目前他们前来大唐均为外海绕行,与那几个小国而言,同样是个最佳航道开辟。

早在秦汉之时,中原王朝就已经开始涉足辽东。每到强盛时,便挥军攻入辽东半岛,占据其南部一大块土地(大致为今辽宁省),有时甚至扩张到朝鲜半岛北部(今北朝鲜)。

而当王朝衰弱时,则对这块飞地失去控制,势力范围退回关内,然后自身亡国,为新朝所代。

在东晋和南北朝时期,中原式微,辽东半岛上的古国高句丽趁机崛起,占据了辽东半岛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一度成为北亚强国,国力仅次于正如日中天的突厥汗国。

大隋立国之后,由于高句丽统治者桀骜不驯,不肯口头上对文帝服软,加之其有能力对隋朝北线构成威胁,自然怀璧其罪。

于是隋文帝和隋炀帝先后四次对其进行了倾国征伐,结果双方两败俱伤,隋帝国因国力耗费过大而激化了内部矛盾,亡于门阀、突厥、农民军的夹击。

而高句丽也被打得民生凋敝,国力大衰,由于实力剧降,高句丽在唐朝建立后放低了姿态,在东.突厥和唐帝国间左右逢源。

等到东.突厥亡于内乱,大唐代之成为北亚霸主之后,高句丽更是对大唐频频示好,还曾与高祖李渊交换过流亡人丁(唐朝得回了近万流民)。

唐帝国在初建时正饱受东.突厥欺压,国力也十分孱弱,无力对辽东下手,因此两国一时间相安无事。

然而意外灭亡东.突厥却滋长了大唐扩张的野心,而此时朝鲜半岛上诸国不和,便更令其感到有隙可乘,遂产生了对半岛用兵之志。

此时在朝鲜半岛上,有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其中北部的高句丽最强,西南部的百济最弱,百济与新罗间矛盾颇深,相互攻伐不休,而高句丽则时常联合百济打压新罗,攫取利益。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尽管三国均只是在口头上向大唐称藩,唐朝对其的控制力极弱,但处境窘迫的新罗却颇为需要结唐以自固,而唐帝国也迫切需要一个像新罗这样的盟友,做为自己介入半岛的契机。

之后唐军首番征辽失败,既有唐军劳师远征,日耗无算,不宜拖延的原因,也有高句丽冬季气候极寒,对来自中原甚至南方的唐军十分不利的因素。

从而导致唐军将士和民夫损失惨重,每日耗费的钱粮,比就地取食的高句丽军多出数倍,数量惊人的大军和民夫日耗无算。

而且唐军战死、累死、病死、冻死者不计其数,大批士兵没能返回中原,随军的民夫更是不知累死、病死多少。

并且御驾亲征的李世民,已是在唐军班师的途中,唐太宗突然患上了“痈疽”,而且病情严重,到了不得不“御步辇而行”的程度,与出征前的生龙活虎判若两人。

进而导致他的健康状况在征辽后急转直下,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多,李世民就一命呜呼。

数番征辽失败,令唐帝国放弃了一举攻陷辽东的臆想,被迫开始稳扎稳打,最明显的改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骚扰破坏战术替代强攻,第二个就是大幅调整了对新罗的态度。

继唐太宗征辽之后,许多年后高宗李治再次倾国而出,尽管连续两次才最终灭亡高句丽,但三次出征均存在军士不至,粮道不济,其危殆甚状况。

尤其是运粮队行动缓慢,无法隐蔽,而且需要深入敌境,抵达对方重兵拱卫的都城之下,可谓危险重重。

但只要这条航道开通,不仅可但采取多线海路进攻,粮草供给、兵员运输都不再是问题,更不会因战线拉得过长,所导致的中枢指挥混乱、各部间又毫无配合、整幕进攻如同一场闹剧的低级军事失误。

作为每一战都亲历的幽州,当然能自其中看到诸般发展契机,若战事再起,再也不需本应承担计划失败的主要责任了。

粮草,顿兵难进,就是唐军出战关外的最大掣肘。

用作和平时期的正常货运运输,同样存在这个巨大隐患,故而李之的航道开动计划,才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昨日里李之的提起,使得本不甚明了其中紧要的三大士族,均连夜各方征询与此相关信息。

所以,才有的一大早赶来寻求夯实此次合作。

不同于他们,李夏却是深悉其中道理,同样连夜组织人员携带官印赶来。

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对于此举的积极态度就说明了一切,尽管李之对这结果早有预判,但还心情也是避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