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9章 收复失地(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xitongliuxs.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顾维钧道:“没什么好想的,把我们的领土归还给我们,大家相安无事,就这么简单。”

布察尔布舒夫斯基道:“但是安全问题?”

顾维钧道:“你们几百年来从中国占据了多少领土,从尼布楚条约之前,你们就侵占了勒拿河沿岸,包括以东地区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后来我们在尼布楚条约中作出了让步,把包括现在贝加尔湖那些肥沃的领土全部给了你们,那些我们今天放弃了。”

“尼布楚条约还规定了乌第河以北,朱格朱尔山脉、因地吉尔卡河以东为中国领土,1840年后,你们侵占了那里,那些地方我们今天也放弃了,如果你们还有意见,那么你就可以回去了,大家战场上见。”说罢顾维钧做要走之意。

布察尔布舒夫斯基赶紧留住了顾维钧,他可是带着斯大林的使命来的,就是要稳住中国一年,一年之后斯大林就会让中国把东北、新疆全部割走,所以这次不管付出什么,只要能达到那个目的就可以,一对一的打,斯大林认为中国不会是苏联的对手,巨大的工业差距摆在那里。

在尼布楚会议上,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至北冰洋为界的第一方案,继而让步提出第二方案,即以外兴安岭的北支(诺斯山)直至亚洲大陆最东北的没入大海深处的诺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岛)为界。但最后因为谈判的清朝代表的能力问题以及要平叛准噶尔的叛乱等原因希望与俄国保持和平而再次让步放弃了第二方案和这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连以贝加尔湖为界的第三方案也放弃了。最后以额尔古纳河至外兴安岭至乌第河为界,西伯利亚那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亲民族从此成为了俄国的土地和子民。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该条约实际上不利于中国。

外兴安岭附近地区自古就是中华民族东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自唐朝以来,辽朝、金朝、元朝、明朝都对该地区实施了有效统治,明朝还在该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进行管辖。而俄罗斯最初只是一个莫斯科公国,其主要领土在欧洲,外兴安岭附近离俄罗斯本土相距一万公里还远,清初的时候,俄罗斯一些匪徒才流窜到外兴安岭附近殖民。而此时满清正处于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俄罗斯此时彼得大帝才刚刚实行改革,一个处于盛世的国家,在家门口打一个远道而来的侵略者,却要死伤数千士兵才攻下只有几百沙俄匪徒占据的雅克萨城。以当时清的国力,本应能够将沙俄侵略者逐出国门,但是最终却牺牲了一部分领土(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七子之歌》中就表明了《尼布楚条约》是个不平等条约:“……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邶风》之七子……”1930年北平文化学社印行的《中国国耻地理》一书中认为,尼布楚条约为不平等条约(第154页:额尔古纳河以西以及乌得河流域 康熙二十八年 70方里系尼布楚条约所失地)。

俄国比日本更为可恶,被人们称之为恶邻一点也不为过后世中国就剩下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如果没有俄国这个恶邻,那么中国至少有2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那么那一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哪里去了,百分之九十五是俄国拿去了,其余的被苏联支持其他国家拿去了,当年我们差一点收复藏南,但是苏联大军压境,表示要三天内拿下北京,加上国际上对我们的一系列指责,包围……我们最后不得不撤退了。

基历1979年越南自卫反击战,苏联包庇越南,无视越南侵略我们的事实,不过事实就是他们怂恿越南侵占我们的国土。后来越南失利,苏联集结了百万大军扬言三天内占领北京,还是我们在边境引爆了核弹才阻止了他们的行动,要不然中国可能就不存在了。

布察尔布舒夫斯基道:“这样吧,巴尔喀什湖地区的领土,为了安全考虑,我们不打算交给你们,所以我们想用别的地方的领土换,你看怎么样。”

斯大林考虑道远东交给中国之后,就没有了不冻港,意义也就不大了,但是巴尔喀什湖地区深入中亚,如果交给中国,那么中国军队要是从这里进攻苏联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绝对不愿意把这里交给中国,他必须把中国军队阻止在现在多山的边境,只有难以进攻才对苏联有利。

斯大林认为中国如果不在领土上妥协,那么就只能用远东的领土去换了,反正失去了不冻港那么那边的战略意义就不重要了,因此就算要把贝加尔湖地区的领土交换也可以忍受,反正只不过是暂时交给中国保管而已。

顾维钧认为这一点应该能够接受,如果一点都不退让苏联要是真的不谈了,对中国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顾维钧道:“可以,但是巴尔喀什湖地区土壤肥沃,如果要换的话,你们必须拿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上游地区的领土来交换,否则我们还是要巴尔喀什湖地区的领土。还有那边有多少领土,这边虽然不如那边肥沃,但是你们走的时候不准破坏那里的财务。”

布察尔布舒夫斯基蛋疼的道:“好,”中国方面是不会让步了,那么他只能从战略上尽量争取对苏联有利的格局。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